自强 务实 创新 团队—访河北省浙江商会秘书长、校友陈千朗

来源: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友发布时间:2011-09-21

题记

陈千朗,浙江瑞安人。我院市场营销专业96届毕业生。在校时,同学们都亲切称其“阿朗”。毕业后随兄长前往河北省石家庄创业。从零开始,历经十余年打拼,走过一段艰辛的创业之路。曾获石家庄市十佳青年,现为河北省政协委员,河北省浙江商会秘书长,河北省浙商投资公司总经理。今年暑期,我出差到河北,专门对其进行了采访。从他身上,清晰地领略了浙商身上折射出的四个关键词:自强·务实·创新·团队。故以此作为我的采访标题。

与大多温州人一样,阿朗走过一段艰辛的创业路

19968月,陈千朗从我院毕业,随兄长一起到石家庄创业,所带的行李只有一套已经用了两年的铺盖和一本毕业证书。与大多创业初期的温州人一样,他们没有丰厚的资本,没有足以依靠的社会关系,但充满着创业的激情和敏锐的市场嗅觉。从做最传统的眼镜业开始,兄弟俩凭着良好的信誉、完善的服务和优质的产品立足市场。从一家店面开始,不断扩张,到目前已成为河北省卫生厅、教育厅指定的学生眼镜定点企业。看起来是简单的数字扩张,但其间包含的艰辛,只有兄弟俩最清楚。他们睡过地板,忍过冷遇,遭过打击,受过排挤……现在位于石家庄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区都有他们的“视帮眼镜”门店。可以说,在河北眼镜业界,“视帮眼镜”已成为产业龙头。

曾经的艰辛,使得如今的阿朗依然低调节俭。他所带我去的几处办公场所,简单得堪称“简陋”,一套办公桌椅、一台电脑、一部电话,除此之外,没有半点可以代表他身价的奢华摆设。但是,我却看到了一间宽敞的装备齐全的“瑞安流动党员活动室”,里面挂满了各种锦旗。阿朗解释说,这间大房子是他免费提供给在河北创业的瑞安籍党员活动的,平时老乡们有什么困难,找到这里来,就像到了家,大家七拼八凑也要让有困难的老乡度过难关,这些锦旗就是老乡们的感激之言。

与大多掘得第一桶金商人一样,眼下阿朗和他的企业正面临转型升级

阿朗陪我到他的“视帮眼镜”考察的时候,我心中一直有个谜团,眼镜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,市场已经很透明,提升空间很小,下一步他该怎么发展?没等我开口,阿朗已经主动给我解谜了。

老师,我现在已经不在这里上班,这个产业我哥在打理足够了。我现在主要精力在做浙商投资公司的事情。简单地说就是“为好项目找资金,为资金找好项目”。

随后阿朗带我在石家庄最主要的市区转了一圈,“这个楼盘我们浙商投资的,这个楼盘是我参股的,这个楼盘我们商会与当地联合开发的目前是石家庄品味最高端的……”随着阿朗如数家珍般地点评,我似乎明白了一点,石家庄的“旧貌换新颜”进程中,阿朗和他的浙商大军功不可没。他们赚到了钱,他们也推动了城市发展。

“我们不光做房地产,在河北有30万浙商,从事各行各业。我们商会的影响力有多大?河北省省长访问浙江都叫我们浙江商会随行,各大航空公司我们可以谈航线……我们浙江商人眼光敏锐,有团队精神。这几年河北的产业升级我们都会尽一份力,分一杯羹”。质朴的话语里,蕴含着浙商的精明与豪情。

与大多莘莘学子一样,阿朗惦记着母校,惦记着母校的老师

阿朗很忙,我的行程又很紧。本想晚上与他简单聊聊即可,但他执意第二天上午还要抽时间陪我走走。其间,不时问起母校的发展变化。

“毕业十多年了,学校大变样了吧,我每次回浙江,都是行程满满,还没去过新校园,真是很惭愧”,言语间饱含一名莘莘学子对母校的眷恋。

周文根老师是我的班主任,那时候叫我们推销番茄等蔬菜,当时觉得很可笑,现在想起来,如果没有当时的实战历练,我可能永远停留在第一步”,“老师,你教我们应用文写作,每次上课都叫我们抽题目做即兴演讲,这个很管用,我本来胆子小,面对一百多号人不敢开口,经过多次磨练,现在我主持大型活动都不会怯场了。如今,我给儿子讲故事都要求他复述,就是为了锻炼他的口才。你还是个体育迷,体育这东西能振奋精神,铸造团队。”“郭伟刚老师还是像以前那样衣冠楚楚,一丝不苟上讲台吗?”“李曙明院长还是那么一大早站在校门口,密切关注每一名迟到的学生吗?”……一个个脱口而出的问题,把思绪带回了文二路那狭小的校园和寒窗苦读的岁月。犹如一位离乡多年的游子,他乡遇故知之后,问得最多的还是故乡的人,从前的事。

与大多成功人士一样,阿朗每日公务繁忙但依然守时信约

阿朗得知我第二天中午前要离开石家庄,便约我八点至十点半考察他的企业。当我准时出现在宾馆门口时,他的车也刚好到达。每一处逗留时间,他都安排得很紧凑。其间,不时有电话来请示工作安排。阿朗的回答是:十点半之前,我在陪母校的老师,十点半以后请到办公室等我。

一路考察结束,当阿朗把我送回宾馆的时候,刚好十点二十八分。我的同行者们都很惊讶,你们怎么时间掐得那么准。

临别之际,阿朗笑着说“老师,我一分钟都没有耽误你哦。只可惜,这次你来,我连顿饭都没请你,只能下次弥补了。回去请你老师们带个好,希望母校的老师来河北一定要过来看看我”。寥寥数语,一份谦逊平实的情感流于其间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后记

当我回来之后把写这篇专访的想法告诉阿朗的时候,他的反应是“老师,你还是别写了,一来我承受不起;二来我从不宣传自己。我们浙江商会也有会刊,但是关于我的报道,都被我掐了”。

我执意写了。因为,我写我的学生,是为了告诉更多的学生,我们的一位成功校友,如何勤恳务实,一步一个脚印在执着前行。对今天我们在校的每一个经贸学子来讲,成功的路或许有很多,现在我们都还处在同一个起点,将来你们能走多远、多宽,希望这篇关于阿朗的采访能给你一点启示,一份动力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(作者:校友办  董伟统)


Baidu
map